剛剛聽了一個吳曉波對熊貓資本毛聖博的訪談。覺得還不錯。討論就創業熱潮中投資人與創業者的焦慮,什麼是真正的創新,以及創業者如何判斷自己的項目是否是偽創新等問題。
《財富》(中文版)發佈“2017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”榜單,熊貓資本合夥人毛聖博入選。在40位商界精英中,毛聖博也是上榜的唯一一位VC投資人。
2015年,毛聖博與李論、梁維弘、李心毅共同發起創立熊貓資本。此前,毛聖博曾任啟明創投副總裁。在啟明創投工作期間,他曾深度參與對小米科技和小米產業鏈的投資。
毛聖博在智慧硬體、雲計算、企業服務和消費升級等領域有深入研究,投資代表專案有摩拜單車、Face++、凹凸租車、七牛雲、石頭科技、Insta360等。在此之前,他還參與了小蟻科技、雲知聲、運泰利自動化、同盾科技等專案的投資。毛聖博目前重點關注消費升級、社交、共用經濟、IT技術等領域。
下面是訪談的一些紀錄:
毛聖博:我覺得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。創業其實是在滿足一種用戶需求,你不能去做一個偽創新。
怎麼能夠判斷哪種創新是偽創新?
毛聖博:我們判斷的最大依據是需求。我對偽創新的定義是它試圖去滿足一些不存在的需求,或者說它沒有去滿足真正的需求。我們認為適合共用的東西有四個標準,
第一就是持有成本高,使用成本低。以充電寶為例,它的持有成本很低,比如說小米充電寶49塊錢一個,我家裡一個、車上一個、辦公室一個,其實充電的需求就已經被滿足了。
第二個標準就是剛需、高頻,這個其實充電寶也不符合,雖然充電是一個剛需,但共用充電寶的需求並不高頻。
第三是需求相對標準化,而不是非標的需求,充電寶還挺標準的,這個算符合。
第四就是流動性好,比如說共用單車的流動性就非常好,而如果我把一個共用充電寶拿走了,走到半路想還,找不到地方還,要有非常大的覆蓋才能做到隨取隨還,而自行車先天的場景就特別好停。
四條標準裡共用充電寶只滿足一點,其他三點都不滿足,所以我們認為不適合投。
創業者要開始創業,把錢和時間砸下去之前,他要判斷自己的項目到底靠不靠譜。他能通過什麼方法迅速判斷自己的創業專案是不是偽創新、偽需求?
毛聖博:就去試,真正去試。因為最核心還是用戶需求,所以你去看用戶到底有沒有需求,而不是因為你補貼了。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O2O洗車,當時也有一波,但其實它是個偽需求。O2O洗車當時的邏輯是,我導流給這些洗車店,問洗車店收傭金,可能再賣點別的東西,但其實這個是不成立的,因為大家都去自己家附近的一個洗車店去洗車,或者說找到一家非常好的洗車店,我肯定就不想換了,用戶為什麼還要再打開你的APP去看看附近還有什麼新的洗車店?用戶是沒有任何動力的。
為什麼你的這個邏輯大概30秒就講清楚了,可大家都沒想清楚?
毛聖博:因為不同人的世界觀、價值觀是不一樣的。大家的邏輯也許都OK,但是假設不一樣的情況下,推出的結論就不一樣。所以投資人其實是非常主觀的。